虛假:日本食品含工廠代號「K」不一定產自福島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story is available here]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本月早前開始向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排海隧道注入海水,計劃今年將經處理及稀釋的核廢水排入大海, 引起周邊國家對日本進口食物安全問題的關注日益上升。
近日在社交媒體、網上討論區和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都流傳同一則中文訊息,內容聲稱可以透過日本食品有效日期的代碼資料鑑別出福島以及鄰近地區生產的食品,訊息更聲稱代號是供海外日本公民辨別之用。其中一個討論區的帖子瀏覽次數達2萬次,有共超過200次回覆和分享。
這個訊息稱表面聲稱產於東京的食品,只要在有效日期前後發現特定英文字母,則表示該食品實質產地並非東京,而是其他縣。例如字母「K」表示該食品實際產自福島縣、「Oi」表示產自其附近的櫪木縣。
然而這個說法有誤,而且是一個自從2016年起不時在網絡上重現的「殭屍謠言」。這些英文字母其實是日本食品商根據法例標注的代號,以反映食品的實際生產廠房地點;各生產商可自行決定廠房的代號,因此不同品牌的同一英文代號可以代表不同位置。
根據日本消費者廳資料,「製造所固有記號」最多10個字元、由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或日語的平假名或片假名組成,以加號(+)為開首。當同一件商品有多於一個製作地點時便需要加上有關記號,以分辨實際出產的工場和地點。
根據2016年修訂並生效的日本《食品表示基準》規定 ,食品製造商可自行決定代號的字元組合,並向當局申請許可。
製造商需要展示旗下各間工廠的製造所固有記號,Annie Lab找到在香港有售的日清食品網頁作為例子。
日清在網頁列出各家工場位置和相應代號,其中有兩個代號在不實訊息中亦有出現,但廠房位置和不實訊息的陳述並不相符。日清代號「A」的關東工場設於茨城縣取手市,而非流言所指的群馬縣;而代號「F」的廠房則位於靜岡縣燒津市,亦非流言所稱的福岡縣。
Annie Lab記者亦到本港超市查看了日本進口飲品的標籤,並到日本消費者廳的資料庫搜尋,由此確認相關英文字母均由各品牌自行隨意訂立。
記者發現同一個代號「T」,在朝日啤酒商品上代表其在兵庫縣生產,在另一品牌Sangaria則代表其產自三重縣。
然而,在網傳的不實傳言中則聲稱代號「T」為出自茨城縣的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製造者固有記號反映的是食品加工廠房的位置,而非商品的原材料來源地。
這個謠言過去在網上反覆出現,多次被事實查核組織拆解,包括MyGoPen、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以及香港的求驗傳媒。
本港對日本進口食品採取的措施
香港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6月中表示,如果日本排放核廢水,本港會採取行動,警告會加強進口管制措施,禁止福島一帶最高風險縣份的水產進口。
本港在2011年福島發生核事故之後,曾經禁止進口福島和鄰近4個縣的蔬菜、水果、奶、奶類飲品及奶粉,相關禁令在2018年放寬,恢復福島以外的4個縣相關進口,但肉類、活水產或冷藏水產都需要附有日本當局簽發的輻射證明書。
食物安全中心則表示,至今檢測了超過75萬個日本進口食品樣本,未有發現食品樣本輻射水平超出限值或附有虛假標籤。